發布時間:2022-09-15 08:15
川觀新聞記者 徐莉莎
9月5日,瀘定縣發生6.8級地震。震中附近的貢嘎山主峰周邊冰川、尤其是海螺溝冰川,受此次地震影響如何?備受社會關切。
9月14日,記者從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獲悉,近日該實驗室李為樂教授團隊利用瀘定地震前8月26日和震后9月7日兩期歐洲航天局哨兵1號雷達衛星升軌強度影像,基于像素偏移追蹤技術,計算得到了貢嘎山主峰周邊冰川形變結果。
“9·5”瀘定地震貢嘎山冰川群形變雷達衛星遙感監測圖 李為樂供圖
結果顯示,此次地震導致貢嘎山主峰東側海螺溝、磨子溝、燕子溝、南門關溝等冰川及其后緣山體均監測到較顯著形變信號,主峰西側冰川受地震影響相對較小。
“9·5”瀘定地震海螺溝冰川冰瀑布區形變雷達衛星遙感監測圖 李為樂供圖
結果還顯示,海螺溝冰川受此次地震影響最為明顯,尤其是在前緣冰瀑布位置監測到較大范圍的連續形變區,面積約2平方公里,位移量最大約30米。
“9·5”瀘定地震海螺溝冰川形變雷達衛星遙感監測圖 李為樂供圖
李為樂強調,上述結果僅為地震前后雷達衛星圖像對比獲取的結果,具備一定參考價值。但形變的具體程度和后續是否會造成冰崩等影響,仍無法下判斷,需要后續利用機載平臺獲取高分辨率航空影像進行詳細的形變調查和分析。
震后,多方一直密切關注距離震中較近的海螺溝冰川是否異常。中國科學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災害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劉巧長期從事冰川及氣候變化的觀測研究,震后也密切關注海螺溝冰川動態。
針對上述形變研究結果,劉巧提出,海螺溝冰川是一條流速相對較快的冰斗-山谷冰川,尤其是其冰瀑布附近區域冰流速更快。海螺溝冰川寬闊積累區的大量冰川物質在重力作用下向下游輸送,進入粒雪盆下游的狹窄谷地后收斂,立即匯入平均坡度高達35度的陡峭冰床谷地,形成了垂直高差高達1080米的冰瀑布,導致該段冰流速激增。
基于光學影像提取的海螺溝冰川春季冰面流速(2018.04.04–2018.04.20) 劉巧供圖
根據劉巧團隊之前冰川觀測結果,海螺溝冰川冰瀑布上游附近流速高達2一3米/天,夏季流速更高,超過4米/天;而冰瀑布主體區域,流速更高。因此本次地震期間基于哨兵雷達影像探測到的冰川流動應屬正常范圍,是否為地震活動對冰川的影響,還需結合地震前期冰流速的時序變化分析來綜合判斷。
近期海螺溝冰川冰瀑布發生的幾次較大規模冰崩 劉巧供圖
據了解,海螺溝冰瀑布之前與下游冰舌相連,近年來由于冰川持續減薄,已逐漸與冰舌斷開。斷開后的冰瀑布下端由于失去冰體應力支撐,發生崩解的頻率和規模較過去明顯增加,如有記錄的在2018年4月3日、2018年8月18日、2022年4月30日發生的幾次較大規模的冰(雪)崩。劉巧指出,目前看來,海螺溝冰川在瀘定地震期間的冰崩規模并不大,冰瀑布下方較長范圍的平坦冰舌區域對崩塌下來的冰雪物質運動具有較好的緩沖,初步評估冰崩致災或進一步形成災害鏈的可能性較小。
但他也注意到,震區上游在地震發生前后冰雪消融過程應有所加劇、冰緣失穩地貌擾動增強,疊加強降雨誘發冰川及其下游區域局部泥石流的可能性加大。后期還需持續監測,并結合野外現場調研,綜合評估冰川異??赡芤鸬闹聻男晕镌?、水源變化對震區災害的疊加影響。
當前,由磨西鎮進入海螺溝景區的唯一道路在地震中破壞嚴重,仍在搶通中,專家團隊無法進入進行現場觀測。此外,山內復雜多變的云雨天氣也制約了可見光遙感探測作業。
記者了解到,成都理工大學地質災害防治與地質環境保護國家重點實驗室已加入省有關部門的有人機機載激光雷達航拍項目,其中就包含了對海螺溝冰川的航拍任務。飛機已于12日抵達磨西鎮,將擇機對冰川進行可見光和激光雷達數據拍攝,屆時有望獲取一手資料。
2009年和2022年海螺溝冰川變化對比圖 劉巧 攝
據了解,海螺溝冰川是世界上僅存的低海拔內陸冰川,近年來受氣候變暖后退嚴重。據劉巧提供的數據,自小冰期以來,冰川后退距離超過2公里,1966—2009年間觀測到冰川平均每年后退約25—30米,而近期2016—2020年間退縮速率超過了50米/年,冰舌厚度減薄速率高達2—3米/年,其加速退化趨勢較我國典型的大陸性冰川更快。
來源:川觀新聞